根據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的要求,圍繞全球重大科學問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2017年研究所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國際合作與交流,開展全球性的科學研究,牽頭組織一系列國際合作項目,與多國科研機構進行人才互訪交流,有力提升了我國地球科學家的國際學術聲譽和研究所的國際影響力?!?
2017年研究所完成507人次的因公出國(境)訪問,前往全球50個國家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參加國際會議,或開展境外野外考察活動,邀請來訪外賓197(含順訪)人次。
目前,有55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職務,76人次在國際學術期刊擔任編委等職務,2017年新增兩名國際期刊主編,兩名副主編,三名編委,五名客座編輯。
2017年10月肖文交研究員當選美國地質學會(GSA)會士。
2017年8月研究所承辦“中歐第一次月球樣品與月球探測合作研討會”,9月主辦“中法季風、海洋與氣候聯合實驗室2017年度學術年會”。
2017年共有5名中國科學院和9名研究所“國際人才計劃”獲得者來所開展短期和長期合作,其中包括:5名杰出學者,7名國際訪問學者,2名外籍博士后。2017年我所國際人才計劃獲得者共計發表5篇署名我所第一作者的SCI論文(一名國際訪問學者發表3篇,一名國際博士后發表2篇)。一名國際博士后獲基金委外青基金資助。
目前在研的國際合作項目七項。其中翟明國院士主持的“中朝韓變質巖對比研究”項目進入執行的最后一年,2017年發表論文超過20篇。項目組與韓國主要合作者Chang Wan Oh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等人在韓國基金委員會申請了2017年Global Research Laboratory (GRL) Proposal項目,獲約2100萬元的資助,項目執行期6年,該項目是2017年韓國GRL項目中唯一一項獲得資助的地學類項目。我所的特提斯碰撞造山帶演化研究,通過部署中-法-意阿爾卑斯聯合地震臺陣觀測和伊朗高原地質與地球物理綜合研究,將特提斯造山帶的東端(青藏高原)?中端(伊朗高原)?西端(阿爾卑斯山)深部過程進行對比研究,揭示大陸形成演化的規律。陳凌研究員課題組,繼2014年10月和2016年10月成功完成伊朗高原第一期(伊朗西北部)和第二期(伊朗東北部)流動地震臺陣野外觀測后,課題組于2017年2月起開始實施伊朗東南部第三期流動地震臺陣(圖1)的野外觀測。先后三次赴伊開展野外地震臺陣布設及數據的收集,在惡劣的野外環境中積累了豐富的地震數據和寶貴的實踐經驗,并為深入研究伊朗高原的構造演化提供了基礎地質資料。
2017年我所共計有兩項院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獲立項批準,其中,朱日祥院士牽頭申請的大科學項目獲資助740萬,苗來成研究員申請的對外合作重點項目獲資助100萬。李秋立研究員牽頭申請的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戰略性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獲批871萬。
2017年研究所分別與俄羅斯、蒙古和緬甸三國地學相關機構簽署合作協議。